ENGLISH
172015-04
2015-04-17

孙曼萍教授讲述数字时代的偏乡传播

本新闻来自:SJC•党政办公室
4月9日下午,台湾政治大学孙曼萍教授在学院报告厅作了题为“让没有声音的人被听到——数字时代下的偏乡传播与族群文化重建”的专题讲座。
       在讲座伊始,孙曼萍教授深情回溯了自己与武汉的渊源,孙教授的母亲出生于湖北,因此此次来437必赢会员中心做访问学者,也是一次难得的寻根之旅。接下来孙教授切入讲座主题,从自己日前参加“乡村、文化与传播”学术会议的感悟入手,讲述了在数字化时代关注乡村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孙教授表示,自己希望走出封闭的象牙塔,用学术来推动现实社会的变革,秉持“为弱势发声”的基本精神,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没有声音的人被听到。
       孙教授指出,作为传播学的重要分支,族群传播同样是一个汇集各个学科智慧的交叉路口,需要汲取来自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人类学等各个学科的知识资源,关注公民新闻、数字叙事、媒介素养、另类(alternative)传播等学术前沿议题。
      从1999年的“九二一”地震到2009年的八八风灾,台湾近年来所遭受的一次次严重自然灾害,对孙教授构成了强烈的触动:风险社会的逻辑已经全面渗透入我们的日常生活,被现代化进程所遮蔽的乡村社群,如何让自己的声音能够被外界听到?
      面对当下台湾媒介生态的种种弊端,孙教授对媒体商业化的现状提出反思,希望构建独立于政府和市场之外的“第三系统”来维护传播的公共性。孙教授倡导自下而上的参与式传播,通过为普通人自制内容提供发声渠道,使得草根阶层广泛参与到社会公共议题的讨论之中。在研究开始时,研究者要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帮助研究对象发声,但最终目的是使得研究对象可以自主发出声音,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达到赋权的目的。
      在田野调查过程中,一个棘手的问题便是研究者如何处理与研究对象的关系。孙教授以自己在台东县多次乡村观察的经历出发,提到研究者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本地人的信赖,最关键的是要真正地走进田野现场,去倾听本地人的声音,给予本地人心灵的陪伴,让他们自然地说出心中的压抑,而需要防止不经意的言谈给本地人造成心理的二次伤害。孙教授特地指出,通过将手机、相机等新科技工具作为娱乐玩具,可以有效地缩减研究者与本地人的隔阂,促进交流。
      孙教授通过照片、视频等多种方式,呈现自己的乡村见闻和研究历程,还原了田野现场的点滴细节。孙教授着重指出,做乡村传播研究,研究者需要的不仅仅是好奇心和五分钟的热度,而是更多的坚持和更多的理解。孙教授最后寄语同学们“先做公民,再做传播人”,呼吁大家在实践中学习,既要扎根本土,又要与时俱进。
      孙曼萍教授的演讲结束后,我院夏倩芳教授对讲座进行总结。夏倩芳教授赞赏了孙教授研究中流露的社会责任感与人文关怀,呼吁同学们向孙教授学习,深入田野,践行调查。其后,夏倩芳教授又针对研究经费来源、研究者立场定位、研究的理论假设与发现等问题与孙教授进行交流,孙教授一一进行详尽解答,指出自己追踪的是乡村族群在数字化时代的动态变迁,因此并未提出特定的研究假设,而是在开放的语境下探索乡村文化重建和弱势社群赋权的可能性。
      讲座最后,孙曼萍教授为在场的同学们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邀请武大新闻院的同学们利用各种方式去台湾交流学习,希望能够进一步加强两岸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彼此的相互沟通与理解。

本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本文章(新闻)来自:SJC”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如需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请在使用时注明“来源:437必赢会员中心()”。

②凡本网注明“本文章(新闻)来自: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