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芬芳在人间
昨天(2月17日),院办丁主任在电话里告诉我“樊凡老师走了”。我的心顿时涌出了一丝不安,可我不愿往那个方面去想,“你说的走……?”我又追问一句。
樊凡老师是新闻学院里我最敬重的人,虽然我们两人没有一起共过事(我调去时他已退休),但我对他一点也不感到陌生。“有些人相见了一次就好像相处了一辈子;有些人相处了一辈子结果就像陌生人”!我觉得这两句话用来比喻樊凡老师最合适。
我与樊凡老师“相识”在院里的花名册上。1998年我调到新闻学院后,负责组织与人事这块工作,在全院花名册上看到了一位党龄和我的年龄相同的退休老师叫樊凡,虽未见其人,但在那个时候我就对他有了一份敬重之心!樊凡老师是一位真正退而不休的人,直到我都退了休他还在学校担任着教学督导的工作。我看过他写的听课记录,也听他讲过督导后的感受,忧思教育的那份责任和“老骥伏枥”的赤诚之心油然可见。
得知樊凡老师去世的消息后,我回家立即告诉了老伴儿。他不加思索地和我说,樊老师我知道,我们虽然没有见过面,但在沙洋分校时(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就知道他写了篇散文叫《珞珈之春》,如今这篇散文恐怕快有五十个年头了。听后我无限感慨,尽管我没有读过这篇散文,但是却能透过《珞珈之春》这四个字,看到樊凡老师爱校如爱家的拳拳之心!他不仅德高望重,而且才学兼备,他的学问与人品、责任与情怀,渗透在了点点滴滴之中。无论用什么样的词汇去褒奖他,樊凡老师都受之无愧。
单波老师在第一时间写的纪念文章我看过了,他与樊凡老师的师生之情跃然纸上,真是严师出高徒!终身的提携,折射出了老一辈知识分子的人格与品质。
在网上我还看到学生们对樊凡老师有着这样的评价:他是一位非常和蔼可亲的老师,是一位敢说真话对工作非常负责任的教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是我对樊凡老师的第一印象,他的年纪大可以做我们的爷爷,我们在私下里都叫他樊爷爷;他的学问如同他所经历的人生一样丰富,喜欢听他讲的课,喜欢老师身上所散发出来的人格魅力,这种魅力是他历年人生知识的积淀……
学生们的这些评价应证了我对樊凡老师的一点“肤浅认识”,之所以觉得肤浅,是因为我和樊凡老师的接触实在是太有限了。我们或是邂逅在院办公室的走廊、或是路遇在校园的马路、或是在组织老同志春游的途中……充其量只能算是偶然相遇。尽管如此,在有限的机会里,我最爱追问樊凡老师的却是这个问题:是什么动力促使你终身追逐学问?因为在我的耳闻目睹中,樊凡老师就像那台理论上不可能实现的“永动机”,只需与他三言两语,就能感到他的脑子一刻也没闲过,他的腿一刻也没停过,始终都在思考和研究新领域、新问题。面对我的每次追问,樊凡老师总是带着他常有的微笑,轻描淡写地对我说:“习惯了”。如果说这三个字以前我还没有真正读懂,那么就在昨天,我去樊凡老师家为他吊唁时看到了什么?是一个与现代家庭格格不入的家以及那些极简的陈设。我震撼了!明白了!对物质的“无所追求”与对知识的“无懈追求”,这就是樊凡老师,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的最高理想境界!
樊凡老师的学问可谓等身之高,但他从不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不论是他麾下的弟子还是我们这些普通的工作人员,他都是言谈亲切、面带微笑的与之交流。在我心中,樊凡老师是个大写的好人,是名副其实的知识分子。因为他能用文学的语言阐述生涩的理论,并能用自己的人生诠释生命的意义。我无论如何不能接受樊凡老师离去的现实,因为他那张慈祥、微笑的脸,早已深深刻在了我的脑海中。看到灵堂里的那张遗像,我忽然觉得,这正是永生在我心中的樊凡老师!他没有走,那永恒的微笑,定格了他开朗、宽容、自信、从容的人格魅力!
愿樊凡老师一路走好!
晚辈刘晓林
2017.2.18
点击访问原文地址。
本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本文章(新闻)来自:SJC”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如需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请在使用时注明“来源:437必赢会员中心()”。
②凡本网注明“本文章(新闻)来自: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最新新闻
-
媒体链接 | 广告模拟竞标:看武大学子创意的“招”与“式”
2024-12-31 09:31:20 -
数字营销传播系列教材第一次编委会暨广告学专业教材建设研讨会顺利召开
2024-12-30 10:51:17 -
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致函感谢我校、我院、我院研究中心
2024-12-27 17:19:29 -
学院退休老同志辞旧岁迎新年座谈会欢乐圆满举行
2024-12-26 15:37:43 -
《新华文摘》全文转载我院师生的文章
2024-12-25 09:2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