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大讲堂】王朝文:一带一路视域下的中非文明互鉴与民心相通
11月27日上午10:00,“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大讲堂”系列讲座2024年第4期在学院二楼报告厅举行。参考消息报社原党委书记、社长王朝文主讲“一带一路视域下的中非文明互鉴与民心相通”。讲座由学院挂职副院长、新闻学系主任王敏副教授主持,新华社湖北分社副社长汪鹏、学院刘汉俊教授、新闻学系副主任林婕副教授及学院本硕博学生100余人参加。
王朝文老师讲座主题
王朝文老师的讲座主要分为“中非文明互鉴的历史印证”“中非民心相通的现代故事”“从相互支持到命运共同体”三个部分。
一、中非文明互鉴的历史印证
讲座伊始,王老师以在非工作时的亲历见闻,向我们展示了美丽富饶的非洲大陆,那里不仅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航线,更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300多万年前“人类的祖母”露西和160多万年前最早的人类遗骨“图尔卡纳男孩”都曾发现于非洲。他指出,中非文明互鉴始于汉代,阿杜利向东汉派遣代表团是有据可查的非洲国家第一次向中国派遣外交使节。此后,非洲的黑人国殊奈及摩洛哥旅行家都曾与中国有过交流。接着,他讲述了抵达非洲的首位中国人——唐代著名旅行家杜环的故事,所以,中国人开启真正意义上的、有史记载的中非文明互鉴始于唐代。王老师提到,中非文明互鉴中最杰出的代表是明代的郑和。郑和在肯尼亚和拉穆群岛“中国村”的故事如今在当地仍有印迹。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一带一路”倡议时也曾多次引用郑和的事例表明中国的和平外交理念,郑和开启的文明互鉴之旅对中非交流意义重大。
王老师分享非洲发现的人类文明
二、中非民心相通的现代故事
通过回望中非文明互鉴的历史,新中国的诞生开启了中非关系新纪元。王老师指出,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到今天,中非民心相通的故事仍然不胜枚举。从国家层面看,1958年独立的几内亚在1959年便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可以说在几内亚,“中国人的脸就是通行证”;1955年万隆会议期间,中非领导人跨越山海首次握手;1956年,埃及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1963年,周恩来总理访问非洲十国,之后双方高层交往频繁。此外,民间组织在中非交流中同样活跃,2014年,津巴布韦华商会成立“非爱不可”爱心妈妈团,这一公益慈善组织旨在帮助当地弱势儿童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赢得广泛赞誉。接下来,王老师又从医疗、教育、经贸、文化等角度论述了上世纪60年代开始的中非合作,“光明行”“爱心行”行动、创办孔子学院、共建蒙内铁路、培养杂技演员等一系列举措,惠及了非洲民生的方方面面。他指出,中国推广的杂交水稻,中国建造的马拉维议会大厦、金苏卡大桥、凯乐塔水电站、肯尼亚的北京小学等都在非洲发挥着重要作用,被派往肯尼亚的中国教授刘高琼更是为中肯两国的农业科技合作做出突出贡献。中非友谊已经深入人心。
三、从相互支持到命运共同体
从历史到现代,中非早已结成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在这一部分,王老师重点从四个方面进行总结概括。
第一是政治上相互支持。从上世纪中叶开始,随着全球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中国与非洲国家在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过程中就坚定地支持彼此。从非洲多国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到中国援建坦赞铁路,从中国支持非洲参与二十国集团事务到非洲响应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倡议,进入新时代,中非的相互支持更加坚定有力。
第二是合作上互利共赢。从2015年开始,中非连续共同实施“十大合作计划”“八大行动”“九项工程”,中国连续15年保持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中非合作为多国搭建起电力供应和通讯网络,来自非洲11个国家的农产品走俏中国市场。过去三年,中国在非企业为当地创造超百万的就业岗位,派出农业专家500余人,培训各类人才超过1.2万名,对当地发展意义重大。
第三是危难时互相扶助。无论是西非埃博拉病毒还是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均向非洲提供了紧急人道主义援助,而在汶川大地震和青海玉树地震的危难时刻,一些经济困难的非洲国家也同样及时伸出了援助之手。中非互相扶助,共同唱响了团结合作的时代强音。
第四是发展上携手共进。未来三年,中非将携手推进现代化十大伙伴行动,坚持基建先行、经贸引领、科技驱动、民生为本、授人以渔。中非合作将不断延伸至数字经济、遥感卫星等新兴领域,助推非洲享受数字红利,同时推动中非工业合作铸造升级,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热潮已成为推动中非高质量合作的关键引擎。
讲座尾声,王老师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再次重申了“一带一路”视域下中非文明互鉴与民心相通的重要意义:“如果你想走得远,就得结伴而行。”正如总书记在2024年9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所讲:“现代化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一国都不能掉队。”
王朝文老师与现场同学交流
讲座后的互动提问环节气氛热烈,王老师就同学们提出的“非洲在一带一路的全球性战略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如何在国际传播中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作为驻外记者如何讲述中非的民间交往故事”“跨新闻专业学科学生未来如何将自身就业需求与传递中国故事更好结合”等问题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探讨,为同学们提供了更加详细深刻并富有启发性的宝贵见解。
最后,王敏老师分享了自己的思考与感受。他认为,王老师的分享真诚而又深入,亲历的故事、开展的报道娓娓道来,让人感受到他对非洲这片热土的大爱以及对中非友谊做出的贡献。同时,王老师通过回顾大学经历和成长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大学期间应当打磨文字功底、外语能力、专业基础,要做一个长期实践的有心人,保持终身学习的精神。
文 王婷
图 鲁思佳
本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本文章(新闻)来自:SJC”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如需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请在使用时注明“来源:437必赢会员中心()”。
②凡本网注明“本文章(新闻)来自: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最新新闻
-
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致函感谢我校、我院、我院研究中心
2024-12-27 17:19:29 -
学院退休老同志辞旧岁迎新年座谈会欢乐圆满举行
2024-12-26 15:37:43 -
《新华文摘》全文转载我院师生的文章
2024-12-25 09:23:32 -
姚曦、吴定海等著《中国超大城市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研究:以深圳市为例》新书发布会暨“城市国际传播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深圳召开
2024-12-23 15:25:44 -
场景(中国)高峰论坛,154万人观看
2024-12-23 10:0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