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016-12
2016-12-08
刘志权:数码化时代的新闻价值何在?
本新闻来自:SJC
在讯息充分流动而易于获取的数码化时代,新闻是否还有价值,传统纸媒又该如何看待他们曾赖以生存的内容?11月24日,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副院长、前南华早报总编辑刘志权做客437必赢会员中心,为我们带来了题为“新闻有价——数码化时代传播模式的演变”的演讲。
而伴随着免费新闻网站的涌现,传统媒体赖以存活的发行、广告渠道都面临着被颠覆的危险,那么西方传统媒体是如何应对免费的新闻网站?刘教授把这些媒体的应对分为两类,一类是很多老牌大报如英国的《泰唔士报》、美国的《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这些纸媒决定把所有内容上网,供读者免费阅读,与此同时,以英国的《金融时报》、美国的《华尔街日报》和香港的《南华早报》为代表的媒体,则坚持收费模式,只有付费读者才能在网上阅报。
但免费提供新闻内容的做法,在刘教授看来却是加速了原本就在困境的传统纸媒,他指出大多数将内容免费上网的传统媒体都未能成功转型,如曾在“水门事件”中名声大噪的老牌纸媒《华盛顿邮报》,就因为经营困难而被迫在2013年10月宣布卖盘。
于是煎熬中的传统媒体,终于做出了一个“无奈之举”:网上内容收费。从2010年起,《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等报纸纷纷宣布改为网上内容收费模式,就连曾“嘲笑”过收费模式的《卫报》,也在2014年宣布引入用户会员制,希望借用户的支持来帮助报社摆脱经营困境。
然而这其中也有一些媒体走在了变革前列,刘教授以严肃杂志《经济学人》为例,他指出《经济学人》的订户由2000年的每周一百万份升到2016年一百六十万份,其中30万是数码订户,这与《经济学人》提供了优质的、具有影响力的内容无不相关。所以在刘教授看来,决定用户是否会付费的因素,关键还是要看读者认为媒体内容是否值得他们付费阅读、收看。
“我们相信人们欣赏和乐意付费享用独立的、信息丰富的、娱乐性强的新闻,不管它是通过纸媒或数码媒体发送。”刘教授借用这句话,表明他仍相信这是一个“内容为王”的时代。
除了观察西方媒体,刘教授还分享了来自香港的特殊案例——免费报纸。在这个传统媒体难以为继的“纸媒寒冬”,香港却拥有数十家免费报纸,其中《头条日报》作为首屈一指的免费报纸,其每日发行量达80万份,而整个香港的人口不过730万,从发行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个成功的案例。
不过,刘教授提示我们,这些免费报纸都有一个特点,即都是收费报章办起来的,如《头条日报》就是收费报纸《星岛日报》旗下的,另一家免费报纸《晴报》也由收费报刊《经济日报》所创办,但往往这些免费报纸的发行量、广告量,竟比其所属的母报还要高,这些免费报刊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去思考。
从全球视野来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新闻业都是这样,有些媒体两边的内容都会做,至于用户会为哪些内容会付费?刘教授表示这需要看受众的特质,有些人真的愿意会为娱乐付费。所以,衡量好新闻的标准如今可以很模糊,但都离不开这两个大的类别,归根到底还是要看用户是否喜欢。
新闻学院的肖珺老师也提出了问题:如今很多自媒体人生产的非专业新闻,一样受到了用户们的喜爱,在这样一个新媒体时代,怎么看待媒体从业者的这种变化?
刘教授表示,正如之前所言,在如今的时代好的新闻内容很难去界定,有些老派媒体的内容不一定受欢迎,因为很多人并不愿意去关心严肃的新闻,所以这给了“citizen journalism”等非专业人士机会。 但他对此报以乐观的态度,因为世界上很多专业都是由“不专业”开始的,每一个新的行业,最初都是由不专业的人建构起来,而有些专业没能追得上时代的要求,可能就慢慢灭亡了,香港每10年只有1家媒体留下来。时代不断淘汰旧的媒体,但那些适应了时代变迁、依然拥有竞争力的媒体将能存活下来。
(作者:胡跃)
·西方传统媒体如何应对免费新闻网站
在当前的数码化时代,传播模式已经从一点到多点的单向传播,转变成多点到多点的双向传播。随着互联网和流动数码通讯器材(尤其是流动电话)的普及,双向实时传播已打破单向传播的格局,特别是公民新闻(citizen journalism)的出现,使以往以纸媒为代表的主流媒体的地位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而伴随着免费新闻网站的涌现,传统媒体赖以存活的发行、广告渠道都面临着被颠覆的危险,那么西方传统媒体是如何应对免费的新闻网站?刘教授把这些媒体的应对分为两类,一类是很多老牌大报如英国的《泰唔士报》、美国的《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这些纸媒决定把所有内容上网,供读者免费阅读,与此同时,以英国的《金融时报》、美国的《华尔街日报》和香港的《南华早报》为代表的媒体,则坚持收费模式,只有付费读者才能在网上阅报。
但免费提供新闻内容的做法,在刘教授看来却是加速了原本就在困境的传统纸媒,他指出大多数将内容免费上网的传统媒体都未能成功转型,如曾在“水门事件”中名声大噪的老牌纸媒《华盛顿邮报》,就因为经营困难而被迫在2013年10月宣布卖盘。
于是煎熬中的传统媒体,终于做出了一个“无奈之举”:网上内容收费。从2010年起,《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等报纸纷纷宣布改为网上内容收费模式,就连曾“嘲笑”过收费模式的《卫报》,也在2014年宣布引入用户会员制,希望借用户的支持来帮助报社摆脱经营困境。
然而这其中也有一些媒体走在了变革前列,刘教授以严肃杂志《经济学人》为例,他指出《经济学人》的订户由2000年的每周一百万份升到2016年一百六十万份,其中30万是数码订户,这与《经济学人》提供了优质的、具有影响力的内容无不相关。所以在刘教授看来,决定用户是否会付费的因素,关键还是要看读者认为媒体内容是否值得他们付费阅读、收看。
“我们相信人们欣赏和乐意付费享用独立的、信息丰富的、娱乐性强的新闻,不管它是通过纸媒或数码媒体发送。”刘教授借用这句话,表明他仍相信这是一个“内容为王”的时代。
·新的模式正在出现?
《赫芬顿邮报》曾以其免费和优质的新闻内容名噪一时,被认为是媒体的希望和转型方向,但它在2015年却流失了近1200万访客。对于以《赫芬顿邮报》为代表的新的媒体业态,刘教授保持了谨慎的态度,他表示赫芬顿邮报的模式是否到了天花板仍有待时间检验。但给我们提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免费新闻网站真的撑得下去吗?目前来看,《赫芬顿邮报》的内容是成功的,但是还没能找到成熟的盈利模式。除了观察西方媒体,刘教授还分享了来自香港的特殊案例——免费报纸。在这个传统媒体难以为继的“纸媒寒冬”,香港却拥有数十家免费报纸,其中《头条日报》作为首屈一指的免费报纸,其每日发行量达80万份,而整个香港的人口不过730万,从发行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个成功的案例。
不过,刘教授提示我们,这些免费报纸都有一个特点,即都是收费报章办起来的,如《头条日报》就是收费报纸《星岛日报》旗下的,另一家免费报纸《晴报》也由收费报刊《经济日报》所创办,但往往这些免费报纸的发行量、广告量,竟比其所属的母报还要高,这些免费报刊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去思考。
·什么是好新闻?
讲座最后,刘教授还与学生进行了互动。有学生提问,既然说内容为王,那么在当今的新媒体时代该如何定义“好”的新闻?刘教授认为,新闻可以分成两类:一类跟你周围的环境有关,能提供帮助人生存的信息;另一类跟你的生活无关但却能满足人性,如明星八卦就满足了人的窥视欲。所以定位好新闻也有两种标准:要么走高端路线,去提供优质的、重要的内容,如财经新闻就属于此类;要么走低端路线,满足人的欲望,最典型的就是娱乐新闻。从全球视野来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新闻业都是这样,有些媒体两边的内容都会做,至于用户会为哪些内容会付费?刘教授表示这需要看受众的特质,有些人真的愿意会为娱乐付费。所以,衡量好新闻的标准如今可以很模糊,但都离不开这两个大的类别,归根到底还是要看用户是否喜欢。
新闻学院的肖珺老师也提出了问题:如今很多自媒体人生产的非专业新闻,一样受到了用户们的喜爱,在这样一个新媒体时代,怎么看待媒体从业者的这种变化?
刘教授表示,正如之前所言,在如今的时代好的新闻内容很难去界定,有些老派媒体的内容不一定受欢迎,因为很多人并不愿意去关心严肃的新闻,所以这给了“citizen journalism”等非专业人士机会。 但他对此报以乐观的态度,因为世界上很多专业都是由“不专业”开始的,每一个新的行业,最初都是由不专业的人建构起来,而有些专业没能追得上时代的要求,可能就慢慢灭亡了,香港每10年只有1家媒体留下来。时代不断淘汰旧的媒体,但那些适应了时代变迁、依然拥有竞争力的媒体将能存活下来。
(作者:胡跃)
本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本文章(新闻)来自:SJC”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如需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请在使用时注明“来源:437必赢会员中心()”。
②凡本网注明“本文章(新闻)来自: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最新新闻
-
我院二十余位教师入选“2024年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
2025-01-06 11:01:40 -
媒体链接 | 广告模拟竞标:看武大学子创意的“招”与“式”
2024-12-31 09:31:20 -
数字营销传播系列教材第一次编委会暨广告学专业教材建设研讨会顺利召开
2024-12-30 10:51:17 -
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致函感谢我校、我院、我院研究中心
2024-12-27 17:19:29 -
学院退休老同志辞旧岁迎新年座谈会欢乐圆满举行
2024-12-26 15:3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