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新闻与传播评论第八期(2009年卷)

版权信息:
(鄂)新登字08号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新闻与传播评论(2009年卷)/罗以澄,秦志希主编.——武汉:武汉出版社,2010.1
ISBN978-7-5430-4703-7
I.新…II.罗… 秦… III.新闻学:传播学-文集 IV.G210-53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0)第015178号

中国媒体的创意与革新——国际会议论文选登
中国实施数字版权管理的文化探讨
本杰明·贝茨;刘涛;刘建明
内容提要:在中国,版权没有长期的文化基础。从儒家强调共享文化品,到帝制时代和毛泽东时期更多以政治为动机的处理方式,中国很少存在西方知识产权保护的根基。当全球强调实施版权并采纳西方“产权”保护方法时,一些学者建议数字版权管理(DRM)系统能够提供一种替代性范式(Bates,2008 )。而且,中国版权程序和过程的实施已经延迟了,尤其是在DRM最合适和有用的电子媒介领域(Liu and Bates , 2008 )。因此,中国具备了考虑该如何开发DRM系统以替代性保护知识产权的时机。 本文将考察几种不同的DRM方法,并考虑开发一种或多种能够反映中国文化、政治和经济状况等因素的保护方法的程度,同时又保持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框架的可行范围之内。我们还将考虑一种与文化紧密相关的知识财产管理方法如何有助于媒介和文化产品的创新,以及有助于信息、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共享。
革新与控制:中国自由撰稿人考察
艾玛·卢帕诺;侯晓艳
内容提要:自由撰稿人是当今中国媒体工作者中相当新的群体,和时代息息相关。中国媒体的商业化为这一职业群体的繁荣创造了空间,数据显示他们为全国新闻界提供了近三分之一的字数。 中国自由撰稿人为中国媒体注入新思想、新方式和大量的文章,更新了传媒的内容,吸引了大量的读者。然而,这一职业在中国社会还没有明确的地位,也没有明确的工作条例。本研究通过访谈和自由撰稿人手册探究他们的工作,他们的日常活动,他们对自己的界定以及他们对自己社会角色的认知。同时,也分析他们撰写的内容(娱乐性特写、艺术、批评及新闻评述),以及在严密的控制下这些内容所具有的力量。 在市场革新需求和尊重党的引导的夹缝中,中国自由撰稿人极力创出自己的“自由”之路。对一些来说,仅仅是简单的生活方式,而对另一些人来说,可能是表达的自由。
华人社会之永续消费文化的传播模态——台湾主妇联盟消费者运动的个案分析
张春炎;戚栩仙
内容提要:本文以消费者文化研究的角度,尝试借由台湾的第一个环保/消费者团体一主妇联盟生活消费者合作社的成功个案分析,具体化说明转型的消费者文化的雏形与可能性。自2008年至2009年开始,本文透过一连串活动参与、参与观察与重要人士的深入访谈研究,发觉该团体在行动策略上以家庭妇女作为社群主体,利用台湾社会之中妇女特殊地位以及关怀下一代的共同特质,成功掀起一场温和的台湾消费革命,该团体借由共同购买的合作模式,成立全台湾最大绿色消费购物合作社(日常生活、饮食用品消费场域),吸引将近,3000()个家庭加入,成功推动关怀关怀社会弱势、小农与抵抗环境污染等议题的消费者文化。特别是主妇联盟的妇女们透过家庭内的身教与言教,将这样的消费者文化扩展到家庭子女之上,使得这转型消费者文化得以不断在跨代中传递与实践,以此展现出伦理消费行为更为动态性的社会建构概念。而在这样的动态过程中,不同施为能力的绿色消费者,在其每日消费实践上都适度反映出公共价值。而这样的消费者文化同时也创造台湾具环保价值的有机、环保的消费生产文化模式,并让自私为基础的消费概念,逐步形成翻转。
媒介与社会
突发性灾难事件与中国公民社会形态的演进——汶川地震的传播社会学分析
杜骏飞
内容提要:在上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国家主导的市场经济改革开放的加速进行,“公民社会”的理念被引入中国,被当作建构现代意义上的中国社会的理论资源。基于中国特殊的国情,突发性灾难事件往往对公民社会的推进具有许多直接和间接的作用。本文以汉川地震这场国难为案例分析,认为汉川地震中从信息公开到非政府组织,从现实世界到虚拟的网络世界,从个人的公民素养到社会的动员等诸多方面都体现了中国公民社会形态的演进。媒介、公民与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正是我们的现代社会要走向公共领域建设,走向政治文明、科学治理、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
艾滋病媒体报道内容分析——基于湖北省2008年艾滋病媒体报道环境监测
夏琼;陈敏利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监测以湖北省媒体为主,同时涉及部分全国其他地区媒体在内的99家媒体,在2008年4月至2009年3月对艾滋病进行报道的相关数据,从报道角度、报道题材、报道立场、报道区域、报道文本五个角度进行内容分析,以探讨媒体在关于艾滋病报道方面出现的问题及趋势。基于分析结果,本研究运用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对卫生部门、媒体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功能及功效的发挥进行了讨论,对其相关工作提出了建议与对策,并对艾滋病媒体舆论环境发展进行了预测。
大众传播媒介、公共领域与政治认同
张学标;严利华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哈贝马斯、汤普森、巴赫汀的公共领域思想脉络的分析,考察相关的公共领域对公共性以及媒介的不同论述和观点。对一个政治共同体而言,媒介这个可见性的空间,仍是公众之间交往所不可或缺的公共领域,媒介对这个政治共同体而言,也具有构成性的意义。在全球化的趋势中,现代社会面临着文化和群体之间的冲突,公共领域中自由与平等的沟通,仍是解决冲突和寻求可以共存的协议的首要方式。这种沟通不在于是否是理性的论辩或是可否达成普遍性的共识,而是透过众多不同的公共领域不间断的叙述,和对自我存在的再描述,而能逐渐扩大公民之间的政治认同。
论政府信息公开对大众传媒的建构性影响
赵双阁;强月新
内容提要:政府信息公开的宗旨在于满足公民的知情权,大众传媒的立足点也在于满足公民的知情权,这种不谋而合性奠定了信息公开与大众传媒间的紧密关系。大众传媒的发展离不开制度的规范、价值的实现、实践的有序,易言之,大众传媒的建构离不开制度、价值、实践三个方面的进路,而信息公开的制度建设和实践开展却恰恰从上述三个方面促进了大众传媒的发展。本文认为,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是新闻立法的一部分,政府信息公开能够保障采访权、媒体舆论监督权的实现,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贯彻执行对新闻媒体的实践会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
冲突性环境议题中民意表达的困境与策略——对“北京六里屯垃圾焚烧厂”事件的个案分析
尹瑛
内容提要:本研究采用文本分析和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对“北京六里屯垃圾焚烧厂”事件进行个案研究,重点讨论了冲突性环境议题中民意表达的现实困境与策略问题。研究发现,相对闭塞的传统媒体在复制官方的风险话语时并未给作为环境风险直接承担者的普通民众以对等的表达空间;体制性利益表达管道的不畅或失效迫使民众采用多元手段进行表达,而以新媒体为平台的风险知识的共享与利益表达策略的协商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他们的表达空间和参与风险决策的途径。
城市新移民的传播形态与社区归属感——以武汉市为例的经验研究
张明新;杨梅;周煜
内容提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新移民”逐渐成为城市社会引人瞩目的人口群体。本文以经验方法研究城市新移民的传播形态及其对该群体社区归属感认知的影响。对460位武汉市城区受访者的调查数据显示,城市新移民群体并非一个整体,底层移民的社区归属感显著低于白领移民和本地居民,白领移民则居于另两者之间。在传播形态层面,白领移民和本地居民具有高度相似性,而底层移民和另两个群体皆存在着显著差异。所处传播行为环境更好、对媒体上所移居城市相关内容更为关注的移民拥有更高的社区归属感。依循“人一传播一社会”关系的视角,本研究的结论为政府决策部门和社会/社区工作者的社区实践,以及为新移民寻找失落的“家乡感”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探索、反思与实践路径。
传播理论与方法
论组织内传播
陈力丹;陈俊妮
内容提要:本文重点讨论组织内传播。作者认为,组织内的传播不同于一般的人际传播,群体思维和群体压力影响传播的结果;组织内的意见冲突时交流,根据当事者的不同位置考虑,会产生至少四种态度;组织文化带有表演性质,从说同样的套话、唱同一首歌到同样的思维。
制造共识的“世俗传教士”——乔姆斯基媒介研究探析
王瀚东;文芳
内容提要:英国哲学家以赛亚·伯林将巴枯宁笔下的“红色官僚”称为“世俗传教士”。乔姆斯基引用这一名称,揭示了资本主义民主宣传制造的假象,以及媒介控制的实质。乔姆斯基认为,企业精英与国家机器出于对共同利益的追求,通过媒体“制造共识”,媒体对语言的夸张、滥用、和曲解则是这种“思想控制”的关键步骤。以因特网为代表的全球媒体是资本主义的新传教士。
统计在我国新闻报道中的应用——以纸媒为例
金兼斌;徐晓莉
内容提要: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以包括《北京青年报》和《中国新闻周刊》在内的4份都市类报纸和两份新闻类杂志为对象,对新闻报道中使用调查统计的情况进行了分析,以此考察我国新闻记者在新闻实践中对统计分析工具的应用状况和存在的问题。结果发现,就本研究所涉及的近300()篇新闻报道来看,我国的新闻报道对统计分析的应用具有数量少、层次浅、不规范的问题。
论定量内容分析法在互联网研究中的应用——以1999~2008年SSCI收录的相关论文为例
李明
内容提要:定量内容分析法是新闻传播学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互联网研究也经常用定量内容分析法搜集资料。互联网内容的超文本结构和实时变动性使传统定量内容分析法的某些环节不敷使用。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1999 - 2008年SSCI收录的运用定量内容分析法的论文进行分析研究,在抽样、收集资料、确定分析单位、编码和信度检验等方面探讨适合互联网内容分析的方式和方法,并对方法应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媒介文化
数字时代的参与式文化——以互联网上围绕《星球大战》的受众创作为例
石义彬;岳改玲
内容提要:本文以互联网上围绕《星球大战》的受众创作为例,说明数字时代的受众实践日益呈现出一种崭新的参与式文化风貌。数字时代的参与式文化促进了个人创造力的表达,呈现为互助共享的创作模式状态。它是一种自由、公开、包容、共享的新型媒介文化,所强调的不仅仅是个体的自我表达,更重要的是社群参与以及信息、知识和思想的交流。
偏执的神话与迷离的景观:新媒体人文精神批评论纲
杨状振
内容提要:新媒体重组了人类原有的社会环境与文化生态,也影响到了人们的思考方式和认知逻辑。对新媒体发展所引发的种种社会变革进行人文精神向度上的多维考量与探究,不仅是矫正其发展弊端的必需进程,同时也是规约社会信息传播与媒介哲学建构良性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即以此为基点,分别从生态呈现、哲学审思、民主质询、文化批评、伦理变革等几个层面,对新媒体发展面临的种种问题进行了思考与分析。
当代电视剧的英雄书写
夏冠英;罗珊
内容提要:英雄是力量的化身,而与之相伴随,当前中国电视剧的英雄叙事在书写英雄之力。本文对这种书写给出了检视,解析了这种书写的亮点,同时,指出了其间的不足。
规避式的符号狂欢——从“超女”和“快女”看符号生产的媒介文化意义
罗飞;邱清
内容提要:在日趋市场化的媒介环境中,对媒介产品的消费行为是连接产销的重要环节。湖南卫视“超级女声”和“快乐女声”将受众对媒体产品的消费统一于符号意义,集中代表着大众文化对传统主流一元化价值标准的规避甚至颠覆。基于受众回避式的抵抗和冒险式的攻击,媒体建构出与大众文化具有阶段性契合点的媒介文化,并通过持续稳定的媒介生产为受众提供表达自我和寻求满足的安全空间。
现代资本主义与文化帝国的因果联系
马正恺
内容提要:世界文化趋同并非如约翰·汤林森所认为是全球化与现代化的正面结果,而更应是现代资本主义下,个人精神贫弱所导致的积弊,加上经济强势国家有效整合媒体资源进行文化殖民所致。本文试图从现代资本主义的竞争特质,分析其与文化帝国间的因果联系,并建议循此找出治根之道,以保存我国民族特性不失。
新闻传播史
新闻媒体必须按新闻规律行事——对共和国新闻史上三个指导方针的反思
吴廷俊
内容提要:要对1949至2009“这60年”新闻事业发展状况进行一个真实描述,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撰写出一部“彰往而察来”的当代新闻史,必须对影响“这60年”新闻媒体发展的“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运动、毛泽东提出“政治家办报”和“新闻报道以正面宣传为主”方针的贯彻这样三个事件重新进行考察。50年代初期,“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实际上学习的是斯大林专制主义新闻理论与实践,其结果加速了中国新闻媒体“一样化”,新闻舆论“一律化”进程;50年代后期,毛泽东出于“引蚂蚁出洞”的需要,提出“政治家办报”,要求新闻工作者“紧跟”、“快转”,其结果使新闻媒体完全失去独立思考,只充当“第一书记”的“简单传声筒”;90年代初期,提出“新闻报道以正面宣传为主”,其结果使新闻舆论监督难上加难,新闻媒体功能严重缺损。三个事件一个要害,就是使新闻媒体离开新闻规律,远离新闻专业精神。
深度报道的轨迹回望与问题反思——以新闻专业主义为视角
张志安
内容提要:本文尝试以新闻专业主义为理论视角,对新时期深度报道实践的轨迹进行回顾、问题进行反思。研究发现,80年代“启蒙”背后存在思维条框与主题先行的不足,90年代“监督”中存在权力受限与操作失范的问题,新世纪深度报道“多元”生产实践中不断受到商业控制与行政控制的双重压力。这些都影响着深度报道的专业化,为此,本文针对中国语境下的深度报道实践如何遵从专业主义规范提出若干建议。
社会结构视野下新闻叙述的嬗变——六十年知识分子报道的变化及原因
王辰瑶
内容提要:中国当代社会结构的转型,导致了知识分子群体和新闻媒体在国家一中间层一民众关系结构中的位置变化,并由此决定了六十年来知识分子报道的嫂变轨迹。而这一在社会结构变化的视野下解释新闻叙述变化的思路,不仅可以运用在对六十年知识分子报道变化轨迹的分析上,而且可以用来分析其他类别的新闻报道在一个较长历史时段内的变化。解释的关键是厘清报道对象与新闻媒体在这一时段内所处的社会结构关系网络位置的变化,并根据这种动态的、复杂的关系来考察具体报道的内容和方式。
网络传播
中国网民的网络讨论行为分析
谢新洲;杨萌;谢梦
内容提要:本文根据一次较大规模的网络调查分析了中国网民的网络讨论行为及其社会影响。互联网为网民提供了舆论表达的平台,九成网民直接或间接参与了网络讨论,多数网民通过网络参加各种类型的政治活动。网络讨论行为受到年龄、学历、收入、职业、居住地等用户属性的影响。网络讨论的议题广泛,体现出多元分布和阶梯分布的特点,但是娱乐议题较重,呈现非政治化倾向。网络讨论的目的性强,侧重应用性和实用性,多数网民热心公共事务,并在整体上体现出理性参与的特点。互联网是政府了解民情民意的有效途径,网民对互联网在推动政治民主方面的作用持普遍认同的态度,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对互联网的这种作用不能盲目乐观:调查结果显示出网民在提高人们民主意识方面的作用较为明显,在改变人们民主参与行为方面作用不大。
论“人肉搜索”中舆论的群体极化现象
秦志希;芦何秋
内容提要:网络中对明显违反社会道德规范、正义公正的热点事件的人肉搜索有时侵犯他人的隐私;人肉搜索过程中群体间的心理暗示和情绪传染、统一的情感倾向导致群体极化现象的出现,从而扼杀他人言论自由的权利。网络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自由交流的平台的同时却往往又走向了自由的反面。但网络又可能成功的去极端化,这既与一定“智德”水平的公众的理性讨论有关,同时还由于网络在技术层面具有“独立于政治权力中心的‘社会场域”,、“抵制‘多数人幕政’的文化和体制”的潜在功能。
跨文化传播
跨文化传播如何可能?
单波
内容提要:跨文化传播如何可能的问题涵盖四个方面的基本问题,即我能够交流吗?“我、我们与他们”的关系如何走向自由、平衡?文化的多样性统一如何可能?如何面对媒介作为桥与沟的双重文化角色?本文论述了这四个基本问题,认为跨文化传播的可能性在于,把“我与他”的主客体思维转换为“我与你”的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思维,并进一步把主体间性转换成文化间性,形成文化的互惠结构;“从他者出发”把自己的偏好悬置起来,从而看见他者、听见他者进而理解他者,建构文化的多维视野;从自由的文化多元主义层面建构跨文化传播的政治问题,即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选择权,反对把文化多样性作为文化隔离和封闭的借口;把跨文化传播当作是一种实践理性,寻找文化间的伦理融合,既尊重文化伦理的差异性、历史性,又积极建构文化伦理的多样性互动关系;提供对他者文化的语境式理解以及文化间的可能联系,揭示文化间的可能的冲突,在文化的构连‘中建立动态的互动机制。
网络舆论与中国形象——对《纽约时报》一篇新闻分析及其网上评论的个案研究
郭镇之
内容提要:2008年是研究中国形象的一个绝佳机会,而最大的亮点莫过于北京奥运会。奥运之后,全球面对着一个不同的中国—奥运会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面貌;而世界对中国、中国对自己也有了新的看法。作为一个在世界政治中冉冉升起的明星和潜在的强国,中国将向哪里去?这是全球共同关心的话题。 奥运会刚刚闭幕,8月24日,《纽约时报》便发表了Jim Yardley的一篇新闻分析,题目是“奥运光彩之后,中国面临什么?" ( After Glow of Games , What Next for China? ),引来了87份评论,众说纷纭,其中8篇得到编辑的推荐,77份得到了多至88少至1位读者的推荐。本文就是对这一个案进行的文本研究。 研究的主要做法首先是通读文本,包括新闻分析本文和全部87篇评论,在Yardley文章的基础上,略作评析,解读87份读者评论,挑出核心观点;其次,根据评论表达的意见,分为“赞同”、“反对”和“中性”几种态度,进行简单计数;然后再做进一步分析,最后形成结论。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一、研究缘起和奥运会后的背景情况以及此次文本研究的主旨及方法;二、对原文的文本解读;三、对读者评论的统计分析;四、结论。本文对互联网构建舆论场所和公共领域的方法进行了简单讨论。
政治学视角下《人民日报》与《纽约时报》对本国公共危机的图片报道比较分析
刘娜;张丽
内容提要:公共危机期间,新闻媒体在传递信息、舆论引导、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媒介社会功能得以扩展。然而,在看到积极作用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媒体公共危机报道中所存在的功能缺失问题。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方法,通过比较《人民日报》与《纽约时报》对本国公共危机的图片报道的内容,归纳和审视这两份报纸履行公共危机报道职能的异同点,并从政治学的视角加以分析,探讨进一步扩展我国新闻媒体公共危机报道职能的途径。
媒介经济管理
ISCCI:文化创意型企业管理模式探析
姚曦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文化创意产业特性的分析,认为创新是文化创意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新优化文化创意型企业经营管理;激励是文化创意型企业制度设置的核心、激励放大文化创意型企业的人力资本。由此探索性的构建了文化创意型企业管理的ISCCI模式。

学术科研新闻

查看更多
Baidu
sogou